臺灣廢棄物處理一直是刻不容緩的問題,自91年訂定發布事業廢棄物再利用管理辦法迄今已近15個年頭,在產業界的共同努力下,工業廢棄物的回收率已由56.0%大幅提升至83%。然而在全球能源供應吃緊的當下,如何持續抬升工業廢棄物回收率,同時創造綠色能源與降低溫室氣體排放,則為當下各界需共同面對的關鍵課題。
由于臺灣傳統鍋爐,多以粉(煙)煤、重油作為燃料,加上近年來環保法規加嚴及國際能資源價格逐步攀升,致使產業為符合法規要求及降低生產成本,必須思考改變鍋爐型式或燃料種類,而廢棄物能源化具有環保及節能的雙重效益,利用廢棄物如有機污泥、廢木材、廢溶劑、棕櫚殼、廢橡膠、廢塑膠或廢紙混合物制成固態衍生燃料等,經轉換可獲得電與熱等可用能源,不僅把廢棄物當作燃料使用,并可有效處理廢棄物;因此區域能源供應中心的鍋爐如能以廢棄物做為多元燃料系統選項之一,將可解決產業的廢棄物去化問題,更能充分利用臺灣廢棄物轉換為可用能源,提升產業競爭力。
工業局積極推動,設立以生質物或廢棄物作為燃料的蒸汽供應中心,包括永安、臺中及埤頭、斗六、屏南、大園等工業區皆有成功案例,以大園工業區設置蒸汽供應中心為例,輔導大園汽電公司使用桃園地區產生的紡織污泥及漿紙污泥為燃料,投資增設第二套汽電共生設備,將可有效處理大園及觀音工業區內廠商每年約1.8萬公噸之污泥產生量,亦可擴大蒸汽供應量,進而減少區內高污染小型鍋爐四處林立的現象。透過上開蒸汽供應中心的推動,合計已創造投資金額達27.4億元,不僅可達到廢棄資源物能源回收目的,還可同時減少CO2排放量一年約21.5萬公噸,并停用約109座的高污染小型鍋爐,最終目標是協助產業,達到節省廢棄物去化與燃料購置成本。
然而工業局考量廢棄資源物因成分、特性差異較大,若直接投入鍋爐作為燃料,恐有能源輸出不穩定或能源效率不佳等潛在缺點,因此工業局下階段將以育成生質能源產業為首要任務,輔導業者回收廢棄資源物產制高品質、低污染的生質能源產品,將生質能源產品制造業務予以產業化、專業化,再將該等產品提供設有鍋爐的業者使用,藉此建構產業廢棄資源物循環供應鏈,促成產業共生、資源共用、環境共享的三贏局面。